把台灣的歷史,從世界各地找回來——7個年輕人挖掘的「國家寶藏」大公開

把台灣的歷史,從世界各地找回來——7個年輕人挖掘的「國家寶藏」大公開
Photo credit: 國家寶藏官網截圖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
「國家寶藏」計畫的設計師說,他們以原住民的編織圖騰做設計,就像是這個計劃要傳遞的訊息一樣,是大家一起編織台灣的歷史。

由3名台灣人共同發起的「國家寶藏」計畫,從去年暑假開始開發網站和手機APP,要號召全球志工蒐集、翻拍各地檔案室與台灣有關的歷史文件,將遺落在世界各地的歷史記憶,像寶藏一樣挖掘出來。

發起人蕭新晟在「提案報告」中表示,美國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(National Archives)目前解密開放了約6000萬筆珍貴的台灣史料,從美方觀點詳實記錄了台灣日治時代、二戰、國民黨接收、228等歷史文件。但是這些資料都還沒有數位化,蕭新晟希望開發線上平台,將翻拍的任務做成遊戲,讓有興趣的台灣人都能出一份力翻拍檔案,最後將翻拍的文件建檔並匯集成目錄,建立一個數位開放的海外台灣史資料庫。

蕭新晟表示,他是在學校念中國史沒念過台灣史的「末代聯考生」,所以對台灣史一直有高度興趣。他說:

我將本專案取名為「國家寶藏」,是因為海外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普遍紛亂,想藉著一同挖寶(翻拍),來更深入了解我們(或我們父母)來自的「國家」以及她的歷史。

3個台灣人,想透過「挖寶APP」深入美國檔案館

《中央社》報導,34歲的蕭新晟2016年在紐約的g0v黑客松活動提出「國家寶藏」計畫,在今年3月獲得新台幣50萬元公民科技獎助金,與當地友人林育正、莊士杰共同執行該計畫,執行近一年後,國家寶藏網站於9月10日上線,也有臉書和手機APP。

蕭新晟解釋,美國國家檔案館有超過6000萬份檔案文件,政府機密文件30年保密期限一到,解密後都會送到檔案局。這些來自各部門的政府文件從此進入公開領域,供人參閱。於是他發想出號招志工到檔案館裡,調閱與台灣有關的文件,翻拍後公開到網路上,讓人們自由讀取利用。

蕭新晟說:「這些(檔案)都是對國家認同有幫助的寶藏。」

「國家寶藏」的計畫,包括了7名核心成員,除了3名發起人,還有設計師Moon、主持志工團的舜平、主持聯合國團的Lala、以及美國國家檔案館的駐館研究員仁芳。團隊設計出一款手機APP,參與志工可以使用這個「挖寶APP」工具進入檔案館翻拍,再上傳到網路由機器自動翻譯,並透過網路號召志工協助翻譯除錯,目前已完成1萬6000多筆檔案紀錄。

「國家寶藏」團隊並將任務分為3組——親自前往檔案局翻拍文本的「尋寶小隊」、將翻拍的檔案數位化、勘誤並翻譯的「鑑定小隊」、以及協助專案其他各樣事項的「後勤小隊」。

國家檔案
Photo Credit: 國家寶藏提供
尋寶足跡
尋寶小隊的任務說明|Photo credit: 國家寶藏網站
校正
等待被人工校對的檔案文件|Photo credit: 國家寶藏網站

華府出任務,志工接力翻拍檔案局史料

《中央社》報導,蕭新晟說,「志工團從紐約出發,到華府每趟交通4小時,至今大約維持每個月去一趟,聲勢還不錯。一開始以為多是退休人士參加,後來發現滿多熱血的年輕人。」由於檔案局只在週間開放,有意參加的年輕專業人士還得請假才能參團。志工進入檔案局翻拍時,會編派一組序號,有助迅速調閱檔案。

國家寶藏團隊將翻拍的美國政府部門解密文件公開在網站上,又在同名臉書「國家寶藏」以說故事的方式,娓娓道出翻拍出來的文件。

最近「出土」的一份寶藏,是一封署名台灣政治大學全體師生在1978年12月寫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的信,以娟秀的中文正楷毛筆字寫了滿滿5頁,開頭就舉孔子「民無信不立」的明訓,信中洋洋灑灑對卡特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提出「理性的抗議」。信末寫說:「亡羊補牢,猶未為晚,希望您發揮良知的勇氣,及早對您的錯誤決定作補救,對歷史作交待。」

而端正的毛筆字,也讓蕭新晟驚呼,「機器辨識率超過90%!」

設計師:我們在共同編織台灣歷史

在這個專案裡負責平面設計的Moon說,當初蕭新晟他們找她來做設計,打動她的是其中一人說「我們想把台灣的歷史,從世界各地找回來」,她說這樣的概念很像在拚拼圖,於是結合了挖寶的概念去做設計。

「國家寶藏」的LOGO,是一副拼圖。設計師Moon說,當初討論很久,最困難的是台灣「是什麼」的概念很不明確,到底什麼可以代表台灣?她說很多設計喜歡用台灣島的圖像,但她希望能跳脫這個概念,後來團隊有人提到台灣原住民的編織圖騰,Moon則想到台灣的高山和海,於是結合了這2個元素,設計出國家寶藏的LOGO。

Moon說,山的圖案也沒有特定指哪一座山,另外因為台灣原住民有很多族,也沒有特定找一族,而是以編織的意象去做設計,「也像在編織台灣的歷史」。

Moon說核心成員已在前期將網站、手機APP設計完成,希望能將流程優化到任何人、隨時都可以參與,也希望能號召更多的志工到檔案庫挖寶。除了美國檔案局,團隊也希望能號招志工進入聯合國檔案館、雷根圖書館、甚至英國日本檔案館都有資料等待被挖掘,而不能到美國的人,也可以在網路上協助把挖出來的「寶藏」編輯除錯。

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羅士傑,得知國家寶藏志工為蒐集資料走訪美國國家檔案局,表示「太棒了,有一批人願意做這些事,很令人感動。」

羅士傑也開始徵詢台灣學界,盼能組顧問團,提供諮詢。他說:「無史料,無史學,美國國家檔案局裡的文件是美方施政記錄,代表的是美國立場,然而不同來源的資料提供比對考證,有助還原事件脈絡。」

目前國家寶藏庫裡有7個分類,包括了「中美斷交」「聯合國」「美援」「電影放映資料」「廣播問卷」「台北州美國領事館資料」等等。

國家寶藏團隊表示,這些數位化後的文獻資料和未來新加進的檔案都是完全公開,免費提供民眾點閱使用。歡迎大家用力分享,讓台灣人多多了解學校課本沒教,政府避重就輕甚至不提的台灣歷史寶藏。

新聞來源:

核稿編輯:羊正鈺